“执行力”凝聚改革中的正能量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从机关经费管理、因公差旅、公务用车等多个方面,对防止党政机关的公款浪费行为作了系统的制度规定,其中诸多规定让人眼前一亮。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90170名网友进行的调查显示,97.8%受访者支持将公款浪费行为立法论罪。(凤凰网 2013.12.18)
十八届三中全会后,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,改革中的“四风”和“三公消费”等作风问题历来为群众所诟病,因而社会上关于将滥用公款的行为立法论罪的呼声很高。在代表大会上,一些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曾提交议案,建议用立法论罪来限制公款的浪费现象。近日,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已经出台,也就是说现在已经为公款浪费的现象设置了高压线,但是如何才能让屡禁不止的公款浪费得到有效而彻底的控制,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不仅是制度的出台,还要确保所立的制度和条例长期管用,换句话说就是重在执行,就是让这些制度和条例落地并且长期的科学的运转起来,唯有这样才能是有效的改革。
在整治“三公消费”和“狠刹四风”等整治作风问题的过程中,为何有的地方限制“三公消费”收效甚微、“四风现象”屡禁不止,最关键的问题就是“有制度不执行”或者是“执行的力度不够”,因此造成了很多机关干部把四风问题、把限制三公消费的规定当成耳旁风,心里想着即使触碰了这些红线,也是小惩大诫,最后也会不了了之。然而在其它地方,他们真正将这些规定和细则落到了实处,真正将“苍蝇”和“老虎”一起拍下,不管你是谁,只要踩了“红线”、闯了“雷区”,就要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,最终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。
“有制度不执行,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”。制度确立之后,必须要排除万难坚决执行,而且要长期坚持,要以铁的纪律来强化执行力,更要警惕 “破窗效应”的出现。在改革中作风问题是个“老大难”,它时常陷入“抓一抓就有好转,松一松就又反弹”的怪圈,在整顿作风问题的过程中,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了“红红脸、出出汗”的效果,但是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还在后面。改革进程中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,只有凭着踏石有印、抓铁有痕的精神将各项规定和制度执行下去,才能彻底地刹住不正之风,才能彻底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,才能形成长效的驱动力让制度彻底的科学地运转起来,改革没有终点,执行胜于一切。
姓名:杨多多